活力中国调研行 聚焦资阳文旅融合与产业创新
9 月 5 日至 6 日,2025 年 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
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资阳。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光明日报、四川日报等央省媒体记者齐聚这座
“成渝之心”,深入探寻其如何借助文化与科技双重赋能,推动传统产业焕新、千年石刻变潮、文旅地标火爆,持续培育消费新场景,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。
5 日下午,采访团抵达安岳,从 “一颗柠檬、一双鞋” 中感受到产业链的强大脉动。安岳柠檬不仅走进瑞幸咖啡,以 “柠檬共和国” 等品牌风行全国,更远销中东、东南亚、东欧等地,成为国际市场上的 “中国风味名片”。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田景华介绍,安岳柠檬产业始于 1929 年,目前种植面积超 53 万亩,去年全产业链产值超 163.1 亿元。通过举办柠檬节和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,安岳柠檬已从传统农产品转变为文化符号。
鞋服产业同样成绩亮眼。安岳经开区已建成川渝地区规模最大、品牌最多、配套最完善的新兴制鞋产业基地。截至目前,园区累计入驻安踏、鸿星尔克、特步等鞋纺企业 113 户,聚集 20 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,拥有 46 条成型生产线,2024 年产量达 4200 万双(套),产业规模居西部地区新兴制鞋基地首位。当地推行的 “园区总部+卫星工厂+家庭工坊” 发展模式,不仅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,还为乡镇群众提供了上万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。
6 日上午,采访团来到安岳县圆觉洞 4A 级景区。安岳现存石窟寺近 500 处、摩崖造像 10 万余尊,分布在全县 46 个乡镇(街道),拥有 10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30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石窟文物,当地走出了数字化创新之路。今年 5 月试运行的全省首座石窟数字化文商旅综合体 ——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,运用前沿科技打造多个功能分区,让游客能近距离感受石窟艺术魅力。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认为,这种 “科技+文化” 融合的文旅新模式,推动了文物 “活” 起来,激发了消费潜力。该中心负责人李忠良表示,截至目前,已累计接待游客超 15.8 万人次,曝光量突破 1700 万次。
在 DNβ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,采访团看到数字游民们在共享办公区专注工作。这是中国西部首个国际数字游民社区,社区内打造了共享办公区、旅居公寓、文化体验中心和山顶观景台等核心功能区,以及峭壁餐厅、仁里艺术酒店等特色设施。社区负责人陈玗微介绍,自去年 4 月开业以来,已吸引近 1.5 万人次国外数字游民旅居,众多市民游客也前来度假、打卡。资阳正着力将其打造为全球首个社会创新驱动的数字游民社区,带动人才与产业发展,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。
资阳方特国色春秋同样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。这里有 10 项独家室内大型高科技项目和 28 项室外游乐项目,综合运用多种领先科技,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巴蜀文化、资阳石刻文化等内容,为不同年龄层游客带来丰富体验。截至 8 月 31 日,已接待游客 22.7 万人次。资阳本地游客许丽艺表示,项目数字体验感强且融入故事元素,对孩子来说有趣又有教育意义。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寇泽梅也认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。
瞄准 “文旅+百业”,方特周边正加快布局消费新场景。与京东方艺云携手打造的资阳艺云数字艺术中心,能再现故宫四季胜景、模拟火星着陆体验;以美院为枢纽,数字文创、艺术培训等新业态不断集聚;开业不足一个月的奥莱商业广场,营业额已突破 200 万元。西部(四川)高技能人才发展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棋感慨,资阳的 “文旅+科技”“文旅+数字”“文旅+传统文化”“文旅+石窟艺术” 多元融合,让人领略到四川的独特魅力。